嘉兴电线电缆厂
郑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电力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注册资本2.046亿元,目前在焦作武陟建立了线缆生产和研发基地,在郑州设立国内外营销中心。现有员工160人,公司已注册电线电缆行业商标“ZLGF”。
公司已经实现股份制改造,目前已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国内电线电缆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从行业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国电线电缆行业集中度极低,中小企业占比95%以上。我国前十名企业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至10%,远低于美国的70%。目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企业众多,低端电线电缆产品的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供过于求且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整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信誉难以树立;而以引入安全、环保、节能等概念的家电配线组件和针对特殊装备、机械的专用特种电线电缆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市场则因为具有技术含量高、客户针对性强、资质门槛高等特点。
品牌壁垒:电线电缆制造业与一般装备制造业相比,是一个对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有更高要求的行业,其中又以高端家电配线组件及特种装备电缆市场客户的要求为高。这些客户需要供应商具备较强的配套及针对研发能力、较好的生产和检测装备水平,因此在引进和甄选供应商时更为注重供应商在行业内的品牌声誉,一旦建立合作关系,不会轻易因为轻微价格差异等因素引入口碑不佳的供应商,也不会轻易改变已经使用、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新进入厂商难以在资质证书、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和售后服务方面占有优势。
嘉兴电线电缆厂
仅石油勘探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深井调查电缆、深井潜水泵电缆、加热自动温控等多种电缆年需求-功能电缆长约15,000公里。如果在沿海地区增加石油勘探和钻井平台,需求将不可估量。石油平台电缆供需缺口较大。目前,我国石油平台电缆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企业年生产能力约为8000~10000公里。按照目前国内产能和需求增速,预计到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1万公里左右。
做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求发展、为社会承担责任,打造互利互信、持续创新、绿色共享的企业形象。
郑缆科技目前主要产品: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绝缘架空电缆、架空导线、控制电缆、布电线、矿物质绝缘等特种电缆共六大类。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冶金、铁路、交通、电信、石油、化工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和领域。与电网、大唐电力、华润电力、中核二十二局、富士康集团、中国铝业、中平能化、建业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冶集团、上海宝冶、中铁集团、电力安装公司等大型集团公司形成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样板工程主要有建业集团凯旋广场、绿地集团绿地中心、哈尔滨机场、郑州体育场、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大二附院、中平能化尼龙66切片项目,焦煤集团企业水泥项目、中国电信枢纽楼增容项目等。产品出口到中东、东南亚,拉丁美洲及非洲等12个和地区,不断实现全球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
海底电缆:随着全球油气能源紧缺,陆地勘探已开始大规模向海洋领域转移。海上油气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陆地到海上石油平台、平台、平台的电力传输和通信,以及技术数据的反馈和控制,提出了持续增长的需求综合海底光缆。根据我国石油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5年,海洋石油开发投资1200亿元。预计2010年至2020年间,石油平台的增长率将保持在8%至10%之间。2008年我国石油平台数量约为250个,每个现有石油平台每年需要约10公里的海底综合电缆进行维护。
嘉兴电线电缆厂
目前大多采用重量轻、体积小、耐高温辐射交联或硅烷交联的电线电缆。在众多特种电缆中,有几种高温电缆市场需求量大,广泛应用于各种短距离传输大电流场合,供大于求。普通电缆更加多样化,包括家装电缆、电气设备电缆、电力电缆等。两者在耐温性和结构方面都不同;例如家装电线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70℃,多用于家装;而特种电缆允许在250℃或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多用于室外敷设。差别也很大。
公司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30150㎡,建筑面积22750㎡。位于武陟产业集聚区创业路东段。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公司目前拥有多种产品标准生产能力,一是严格按照标准(GB)生产;二是根据客户需求按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英国标准(BS)、德国标准(DIN)等国际主要标准生产;三是按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特殊要求电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
嘉兴电线电缆厂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中国线缆企业数量达到一万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为4000多家,但整个行业集中度极低。2018年中国排名前十名的线缆企业占中国市场份额不足10%,排名前20强的占中国市场份额不足12%,排名前100强的占中国市场份额约20%。这同发达家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电线电缆行业产品种类众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电力、建筑、通信、制造等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密切相关,作为基础建设的重点部分之一,也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与“神经”,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器材,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基础产品。